音视频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策略课程:提高默读效率 感悟人性之美



  课程编号   xsk6594
  学习投入   29.9元


主讲老师 讲师
课时安排 14课时
课程内容

首先我们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提高默读效率  感悟人性之美——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策略教学与课例观摩”这门课程。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显性线索, 语文要素是贯穿新教材的主线与明线。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精准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用好教科书,真正让“好教利学” 在课堂中落地。“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本单元是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4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其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主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只在学会带着问题默读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意思;学生也只有在深刻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才能深刻感悟文中人物的美好的品质。也就是说“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是一种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是目的,而感悟文中人物的美好的品质是重点。为此,本单元课程的主题确定为“提高默读效率  感悟人性之美”。

 

本单元课程共有三大亮点:

1.聚焦语文要素,萃取实践智慧。2.依托课堂观察,助力素养提升;3.可视化教学,让思维看得见。那接下来,围绕这三大亮点进行阐述。

 

一、聚焦语文要素,萃取实践智慧

 

“语文要素如何在课堂落地”。

首先,让我们来厘清一个概念:什么叫“语文要素”?其实,语文要素并不是一个新词,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是语文要素,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属于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关于默读,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由此可见,透过课后练习题及阅读提示,我们能够准确地找到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即教师所要传授的语文知识,学生所需提升的语文能力。同时,课后习题也为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让教学不再迷失方向。

 

关于语文要素的落地,是不是就是根据本单元教材中的默读要求,学生默读时想一想,然后再交流一下就可以了吗?肯定不是这样简单。语文要素是中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语文知识、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最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必须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就是不可或缺!为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从语要素中的“学习”二字可以看出,这条语文要素属于“适当的学习策略”。既然是学习策略,那么“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有哪些?从默读形式看,默读的时候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问题的来源看,既可以是在默读时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也可以是不懂的地方。从解决问题的途径看,可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从学习习惯看,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在默读时,会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或者,在学生在默读时,根据默读要求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要素的落实,考量的是老师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只有我们做到聚焦语文要素,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实践充满智慧。

 

二、依托课堂观察,助力素养提升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作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紧紧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观察点,通过回放课堂实录、收集学生课堂完成的任务单及完成的作业,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

 

据统计,本单元课程,共设计了如下课堂观察表:

 

韩海琨老师在执教《司马光》一课中,设计了《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不同点数量统计表》、《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不同点内容情况统计表》和《小组讨论结果情况统计表》。

 

冯明霞老师在《掌声》一课中,设计了《默读情况统计表》,该表从学生默读次数、默读要求及默读效果作了分析。另外,她还设计了《任务单答题情况统计表》,以此来检测默读较果。李志刚老师在习作指导课中设计了《选材情况统计表》《结尾情况统计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心情情况统计表》这三张统计表,以此来监测学生对语文要素掌握与运用情况。

 

谢志芳老师在口语交际《请教》一课中,设计了《学生“练习请教”效果情况统计表》,通过是否使用礼貌用语、是否说清楚事实、是否说清楚问题、是否使用追问语言、是否进行重复确认,这五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她还设计了《教师课堂评价语情况统计表》,从评价形式及性质两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

 

康秀娟老师在《群文阅读·为什么帮助别人会快乐》一课中,设计了《任务单完成情况统计表》和《教师课堂评价语情况统计表》。

 

作课的老师和参与评课的马校长充分利用这些课堂观察统计表,认真统计数据,从大量鲜活的数据中分析语文要素落实情况。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观察的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在观摩课例后,可再听一听作课老师的反思及专家的点评。或许能带给您一些思考或启发。

 

三、可视化教学,让思维看得见。

 

生活中,“支架”随处可见,房梁、相机三脚架等等,这些是我们看得见的实体支架,其实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支架”,但是它的作用更加强大,因为它支撑着人类的思考,这就是“思维支架”。没有“支架”支撑的思维是没有结构的思维,是混乱的思维。在本单元的五节课例中,就分别运用了这些思维支架,也就是思维可视化工具。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这五节课中的使用情况:韩海琨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运用了思维可视化工具——信息表;冯明霞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运用了情节梯;我自己执教的《习作指导·那次玩得真高兴》一课运用了思维导图;谢志芳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请教》运用了知识树;康秀娟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帮助别人为什么会快乐》运用了鱼骨图。由此看来,这些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思维支架”是怎样运用到教学中的?到底怎样发挥作用?本单元的五节课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思维可视化的魅力。

 

本单元学习课程共分五部分内容,即:课程简介、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学习准备、课例观摩和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五部分内容。

 

课程介绍部分就本单元课程的最突出的特点、亮点及看点作了简要介绍。单元教材分析部针对单元的编排体系,编排内容和基本的教学要素进行分析,帮助老师们正确的解读教材,理解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单元学习准备针对默读及习作教学所需要的相关理论进行讲解。课例观摩环节,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点和教学策略的核心点,录制了五节观摩课例,呈现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点评四个方面的内容。课例观摩的组织是基于校本研修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模式,备课由对小学语文教学颇有研究的马春凤校长和我校特级教师李志刚老师共同指导。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部分,主要从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情况及图像化策略教学效果这两方面进行评价与分析。

 

本课程从确定主题,到备课,再到磨课,最后再后期录制剪辑,历时近2个月时间。该课程力求为一线教师呈现生动、鲜活的教学课例,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所思,有所得。希望这样的接“地气”课程能让广大老师们理解与接受。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程目录

1.课程简介

2.单元教材分析

3.单元学习准备

4.《司马光》课例

5.《司马光》教学反思与课例点评

6.《掌声》课例

7.《掌声》教学反思与课例点评

8.《群文阅读:<为什么帮助别人会快乐>》课例

9.《群文阅读:<为什么帮助别人会快乐>》教学反思与课例点评

10.《口语交际:<请教>》课例

11.《口语交际:<请教>》教学反思与课例点评

12.《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课例

13.《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教学反思与课例点评

14.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课程编号   xsk6594
  学习投入   29.9元


主讲老师 讲师
课时安排 14课时

上一篇:决胜中考-基础课程
下一篇:最后一页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课程及人物版权归课程主办方或主讲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