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 第一辑 下》目录
第二十七集 夏朝与王道政治
禹启父子结束了公天下的制度,建立了家天下的制度。虽然发生了这么一个制度的大转变,但是中国治理之道,并没有终绝。在禹传承给他后人的观念中,王道政治继续得到体现,譬如这八个字:“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第二十八集 九州与华夏意识的由来
《禹贡》这篇文献提供了一个关于领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生活在这个领土上的人民可以自由的往来。所以他就逐渐形成了华夏意识,而他不再只是认为我就是个鲁人或者晋人,同时他也会认为我是个华夏人,我是个中国人。
第二十九集 汤武革命的传统
我们中国人是有革命传统的,那第一个起而革命的就是汤。家天下有一个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缺陷,王位的继承人未必天生都是有德有能的。于是,时机成熟了,会有受命者领导人民起来,推翻已经丧失天命的王,这就叫革命。
第三十集 先觉觉后觉——圣人伊尹
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第一次系统表达就是孟子笔下的伊尹,伊尹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引导商汤通晓尧舜之道。孟子写伊尹的这段文字,其实跟商代的历史是很吻合的,伊尹和商汤的关系,即王与师的关系。
第三十一集 如何面对既得利益集团——商王盘庚
商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盘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提到盘庚,大家就会想到他迁都之事。盘庚之所以迁都,是藉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政治的僵局。完成迁徙之后,商就变成了殷,在这个地方就稳定了270多年,再没有迁徙。
第三十二集 傅说与武丁的相遇
武丁是一个深思好学之人,并且也是一个有天下情怀的王者,这是傅说被举的前提。有明君,然后才可能有贤相。一日,武丁说梦中有一位贤人教导他。梦醒之后,他就命人画像去寻找,因为这朝堂之上,都没有自己梦中的人。
第三十三集 武丁中兴与拨乱反正
我有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傅说应该是夏代的君子的后裔,所以他虽然身处下层,但是对于古圣先王之事非常熟悉。在《说命》中,傅说清楚的表达要复夏道的观念。所以傅说把夏人的观念带入了殷,这就是“拨乱反正”。
第三十四集 周人的先祖——后稷
对于中国人的心智而言,影响最大的是周人。周的文明在三代最后,但是它有自己非常悠久的渊源。这个渊源就是他的祖先后稷。因此周文明奠基于农业,而后来呢,我们中国文明,“从周”以后就是以周文化为本,直到今天。
第三十五集 受命于天——周文王的故事
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在羑里呢,文王就演易,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之中,文王仍然不放弃自己的志向。这种不放弃的背后是什么?是一种天命意识。通过演易,文王推明天道,恩泽后世。
第三十六集 继志述事——周武王的大孝
文王已经受命,他开始在他自己治理的范围内,建立王道秩序。而纣王呢,没有改变他自己的暴政,所以武王就决定发动革命,推翻这样一个暴虐的统治者。我们从武王所发表的几次演讲,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周人的政治观念。
第三十七集 如何重建天下秩序
周武王克殷以后,开始重建天下秩序。这其中呢,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封建诸侯。武王分封时,不仅只是封建自己的亲戚、功臣,他还想到了古圣先贤,分封圣王之后。由此呢,周人就确立了一个制度,叫存二王之后。
第三十八集 中国古代的宪政传统——《洪范》
箕子是亡国之君的亲戚,武王已经是一个得天下之君,但他不骄傲,相反以谦卑的姿态去请教箕子。箕子虽有亡国之痛,但他仍以天下为己任,以黎民百姓的生生不已为己任,所以他仍然把古圣相传之治理大道,传授给了武王。
第三十九集 箕子讲述的王道政治
《洪范》统括天人,纲纪万象,是一部整全的宪法,远远超出了现代宪法的概念。今天我们复兴中华文明,就必须再一次以《洪范》为根本大法,借此重新设计我们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因为这是一以贯之的大道。
第四十集 周朝最重要的设计师——周公
天下初定,成王年幼,周公挺身而出,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周公执政其实始终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外界猜疑一直没有停止。周公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挺身而出,体现了一种公天下的精神,不以个人荣辱,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四十一集 礼乐文明,周公立教
周公在对殷遗民的演讲《多士》里,阐述了周人的天命观,重归敬天的正道。人必须始终戒慎恐惧,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这个社会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所以可以说,周公是为周人,也为我们中国文明立教。
第四十二集 中国古典的共和观念——周召共和
西周的中后期,周厉王时代,周公召公二人共同执政,史书将这一段很独特的历史称为共和。1911年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我们再度建立共和。所以这个周召共和,过了近三千年,才有了一声回响。
第四十三集 周朝的衰落——春秋五霸的登场
周秦之变,从齐桓公开始。道理很简单,齐桓公是五霸之首,所以齐桓公的出现,就标志着周代的礼乐秩序开始崩解。封建制其实有很多好处,比如说君子共和,礼乐文明,人们有比较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人心安宁。
第四十四集 齐桓公的历史功业和不幸结局
齐桓公纠合诸侯,抵御戎狄、蛮夷,保卫了华夏文明。这是真正的尊王。我们之所以要尊王,就是因为王可以保卫中国文明,王所维系的礼乐文明,就是中国文明的根本所在。所以尊王就是尊文明,这就是齐桓公的历史意义。
第四十五集 法家与经济学的先行者——管仲
管仲是一个过渡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称之为第一个思想人物,因为此前的君子主要都是行动者,而管仲出身于齐国的中下层,但是他有思想,并且有机会实践他的思想,所以,他的成功代表着士人群体的兴起。
第四十六集 周秦之变——秦穆公的梦想与抉择
中国今天的基本制度,和秦的制度之间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然周的文明,又通过儒家的努力渗透进了秦之后的郡县制中。所以要理解中国历史,既要理解周文明,也要理解秦文明。而在秦的发展史中,秦穆公是一个关键人物。
第四十七集 晋文公的流亡与成功
晋以其功利主义精神在春秋乱世中,在王室丧失权威的这样一个环境中,有效地保卫了中国。所以从晋文公开始就成了华夏文明最主要的保卫者,最终其实是这个晋开启了战国的大门。三家分晋,就被司马光认为是战国的开端。
第四十八集 华夏文明的自觉——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问鼎,在楚国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意味着楚庄王已经完全认同了华夏文化。此后他的政治运作,基本上按照华夏的这个逻辑展开的。楚人就想当中国的统治者,再也不以蛮夷自居了。直到楚人刘邦成为了天子。
第四十九集 礼乐文明的灿烂——以师旷为例
周代的礼乐文明其实造就了不少贤人,尤其是进入春秋以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是我们这个文明的生命力所在,道不会绝于天下,这天下总有人在守护这个道,传承这个道。即便在师旷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第五十集 孔子的伟大
孔子影响了他之后中国文明的走向。一个人可以塑造两千年的文明,而且他还要塑造下去。所以中国历史可简单地划为两个阶段,孔子就是分界线,孔子之前是我们的古典时代或称圣王时代,孔子之后是圣人时代或称孔子时代。
第五十一集 与孔子的精神相遇
孔子删述《六经》这了不起。通过《六经》,孔子就把他之前两千多年的中国文明予以总结概括。在孔子之前,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学圣人之道的。孔子删订《六经》之后,圣人之道就可传,可学,可道,人人都可以学习了。
第五十二集 孔子指出的道路
我们人应该走什么道?中国应当走怎样的道路?就在《六经》中。因为孔子划定的这条路,其实不是他随便划了一条路,这是孔子之前两三千年间圣人走的路。孔子只是阐明了这个大道,当你走在这条道上,你就可以行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