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 第一辑 上》目录
第一集 如何走进中国历史
曾文正公问:风俗的变化是由什么引发的?他自己的回答:其实就是有一二人之心。这就是儒家的历史观:人心是怎么变的?历史上的圣贤,他们怎么想,如何行动,所以我们这次就从人物的角度来谈,通过他们进入中国历史。
第二集 华夏文明始祖——伏羲
孔子心目中的伏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我们首先来解读“王”这个字。这个字一下子就把中国文明和其他的文明区别开来了。区别在于,伏羲是一个王,而在其他文明中它的创始者,通常是个教主,或者是个征服者。
第三集 华夏文明的大宪章——《易传》
我们圣王的政治哲学,从“天地之大德曰生”讲起,这个很伟大。你明白了天地在干什么,你就能明白为何要建立这个国家,其实都是从这个根本开始下来的。我觉得这就是华夏宪章,治国的根本道理,或者说文明的根本道理。
第四集 伏羲看待生命和这个世界的方式
伏羲做八卦的方法,三个观,两个取。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人认知这个世界的基本方法。中国人信的不是人格神,我们敬的是天,而这个天不说话。类万物之情,万物已经生成了,就在这儿,那我们需要用心观,用心取。
第五集 人道与天道
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概括,伏羲所作的这件工作,叫启蒙,开蒙。八卦把人心打开了,所以人就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理是我们中国最大的道理。
第六集 华夏文明的第二位圣王——神农氏
神农做了两件事,一是制造或者改进了农业生产工具,二是创设了集市,即商业活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所以就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生,并且生生不已。我们讲这个历史始终要围绕这个主题,就是生和生生不已。
第七集 圣王如何创制立法——五帝的出场
为何五帝在中国文明演进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文明经过前头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最初的那一套制度就完全失灵了。那五帝,就是这个新时代的创制立法者,此之谓“通其变”。
第八集 华夏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逐步成型
黄帝、尧、舜这三位圣人,创制了九个方面的新的制度。所谓的缔造中国,就是缔造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与政治共同体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制度,我们看到这些制度一项一项的都出现了,当这些制度逐渐完善,其实中国就成型了。
第九集 司马迁为何以黄帝为起点
《史记》为什么从五帝开始?司马迁是生活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其实就跟我们今天有点类似,跟黄帝尧舜的时代也有点类似,那也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后,逐渐开始通其变的时代,他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意识去回顾历史的。
第十集 黄帝是哪里人
《五帝本纪》给我们介绍了黄帝兴起的背景,对照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几个文化区块,大体上我们可以说炎帝对应于仰韶文化,蚩尤对应于大汶口文化,黄帝大概可以对应于红山文化,并且他们之间确实是相互有冲突。
第十一集 寻找炎帝与黄帝的足迹
我们读史书,研究地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司马迁写《史记》,他要走遍祖国的山川大地,确实呢,我们在书中所读到的人事,要通过我们的脚,以地理来予以印证,这样呢,这个人事才是活泼泼的,活灵活现的。
第十二集 中国人的天道信仰
黄帝已经把诸多的族群,初步的连接到了一起,然后发现,每一个族群信的是不同的神,神和神之间互相不服气,就此导致人心不能相通,所以颛顼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了“绝地天通”。这是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伟大的一步。
第十三集 《尚书》的开篇——以帝尧为典范
为何孔子编订《尚书》断自尧舜?《尧典》记述的是尧舜建立中国的过程,其大义就是帝尧是以其德建立中国的,这就是中国文明的根本所在。中国人相信的是:德可以化成天下,德可以成就一切功业,而帝尧就是我们的典范。
第十四集 对天德的肯定
帝尧何以有德,经文替你回答了:“克明俊德。”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根本信念: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明我内在固有之俊德的过程。我们老师教孩子的就是:尧能,你也能!孩子们要理解这一点,就能走上自主成长的路。
第十五集 帝尧的天下观
帝尧他既建了中国这个政治共同体,其实同时也推动了天下秩序的形成。从帝尧时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协和万邦”,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世界秩序,这是我们中国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的责任。这是中国人的天命。
第十六集 取法于天与依时而生
如何取法于天?帝尧历象日月星辰,他讲得很清楚,叫“敬授人时”,他是要给人找一个可取法于天的道。这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人啊,把这个“时”确定为最高的律法,我们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共同生活,都是依时运转的。
第十七集 大洪水的故事
现代考古学,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证明了传说中的洪水确有其事,就在距今四千多年前,也就是我们传统历史学,包括经学,所认定的尧舜禹的时代,尧舜禹治水也实有其事。那么《尧典》给我们清楚地记述了治水的决策过程。
第十八集 帝舜为何能继承王位
自舜以来,中国社会就走向了以孝治天下这条路。舜通过他自己如此特殊的人生经历,证明了孝的绝对性,孝是无条件的,不管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慈爱我,那我都应该孝敬我的父母。因孝之德的绝对性,故它为诸德之本。
第十九集 立孝为教,继往开来
中国人特别重视持久,那么,靠什么样的美德保持连续性,就是孝。孝的文化含义就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要尊重先祖。华夏国家新生之后,能否有长久的生命力取决于尧的接班人,所以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美德。
第二十集 帝舜的礼治
舜的礼治,首先是治历明时。我们前头讲过帝尧作历,“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因为天不言,所以在中国的历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顺天而生,法天而治,就是要看时。所以舜作礼,首先是要统一时间,统一历法。
第二十一集 华夏第一个政府的创建
这里简单解读一下舜所建立的这个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舜对各个部门的职能的规范,由此我们就可以对几千年来中国政府的基本形态有一个把握。舜所建立的华夏第一个政府,就构成此后四千多年来中国政府的基本典范。
第二十二集 圣王治理之道的传统
圣人的治国之道,首先解决民生,其次是教化,接下来才是用刑。同时中国人自古就热衷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家园意识,即便有自然灾害,我们不准备走,而要去治理它,这都是禹、共工他们奠定的传统。
第二十三集 中国文字的初步成型
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究我们中国始终保持统一的内在机理,那我认为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管是日常的生活,还是政治的运作,都需要有文字,而文字的特性会决定一个文明的基本气质。
第二十四集 思想家皋陶对圣王之道的阐明
皋陶在圣人中是比较特殊的,他没做过王,但为什么也被尊为圣人呢?我定义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在舜禹禅让之际,总结了尧舜之道,并且能把这个道向禹阐明,由此就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义理体系。
第二十五集 大禹的平稳继位
禹的身份比较特殊,因为我们通常都将尧舜禹连为一体。禹呢,确实是通过禅让的方式从舜那获得了王位,但是禹再往下,禅让而未成功,所以实质上是传子了。所以呢孔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第一人,中国由此走向了家天下。
第二十六集 以天下为家的第一人
禹为了治水,走遍了神州大地,可以说他是第一个走遍神州大地的人。他起码是走遍了黄河流域的每一条河流、山脉,以及这个平原,也因此他就跟所有的族群都发生了关系,所以禹的事业大幅度的提升了国家组织化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