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搜索引擎

《G20 中国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内训讲师:庞红 需要此内训课程请联系中华企管培训网
《G20 中国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内训基本信息:
庞红
庞红
(擅长:宏观经济 )

内训时长:1天

邀请庞红 给庞红留言

内训咨询热线:010-68630945; 88682348

内训课程大纲

G20 中国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庞红

   G20峰会将绿色金融写入最终议题,在G20领导人峰会召开前,中美两大国元首共同向联合国递交了对《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围绕G20峰会,中国的一系列举动,向世界昭示了中国领导全球绿色金融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与此同时,G20后中国将如何保持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势头,也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格局,说明了未来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规划,中国将进一步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实现路径。目前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全球共识,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正在推动经济向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绿色金融。

从顶层设计出发,从当前情况看,要实现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或之前碳排放达峰的国际承诺,预计每年需要3万—4万亿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但业界估计财政资金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因此绝大部分的绿色投资需要来自社会资金。《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支持绿色投资强有力的政策信号,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心。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从最高战略层面到各相关部委的层面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决心全力支持和推动中国的绿色投融资,加速经济向绿色转型。2017年德国将主持G20峰会,中国将依托更加强健有力的政策体系和更多有针对性的实践成果,进一步主导G20绿色金融议程。

从应对气候变化融资角度看,多个国家在G20峰会期间签署了《巴黎协定》,显示出各方在应对气候挑战方面的决心。言必行,行必果。《巴黎协议》中的承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中国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融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企业与地方政府要形成合力,主动发展低碳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转型的绿色化。

在引导社会资本方面,截止2016年8月30日,PPP综合信息平台(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平台)对外发布的PPP项目中,包含绿色低碳项目1916个,总投资1.97万亿元。绿色项目占比幅度明显上升,中国将继续加强PPP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坚持以绿色项目为主流,充分发挥示范项目标杆“灯塔”效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社会资本对绿色金融的信心。

从发展绿色信贷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就是要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其中,大力鼓励发展绿色信贷有着指引作用。未来,有必要建立专业性的担保机制,包括成立专业性的、国家主权形式的、专门对绿色信贷提供担保的担保基金等。

从发展绿色保险着眼,保险业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加快发展绿色保险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环境污染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于高污染行业征收强制责任险等创新保险方式引导绿色项目的开发,筑好绿色保险生态防护网。

在中国构建一个完善的绿色金融治理体系,需要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在国家层面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撑下,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将绿色金融政策落地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基层主体的实践中去,凝聚政、研、学、产、投、融、媒等力量,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金融创新则是提升金融支撑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努力推动社会各界达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创新在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Ø        本论坛或本课程将阐述绿色金融的涵义,中国绿色金融改革需优先突破的六个领域。以及中国目前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Ø   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着力点:

Ø  1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

Ø  2建立国家级绿色发展基金

Ø  3 推动银行体系绿色化

Ø  4推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

Ø  5发展绿色PPP融资

Ø  6建立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发展碳金融

 

        


讲师 庞红 介绍
中华企管培训网特邀讲师,毕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现任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国家科学技术部技术经纪人“顾问”,福建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顾问,曾在中央财经大学工作,担任教员、校团委书记、校青年工作部副部长、校学生处副处长、国际金融教研室副主任。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
1977年1月至1978年9月人民日报社工作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工作(期间曾任教员、校团委书记、校青年工作部副部长、校学生处副处长、国际金融教研室副主任)
1996年12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工作(教员、金融系支部书记、院长助理)

著作:
1999,《国际结算》,人大出版社
1999,《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人大出版社
1999,《全国技术经济人资格 培训教材》,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国际金融》,人大出版社
2001,《金融市场学教材》(电子版)华夏大地教育网
2003,《金融学》,人大出版社

论文:
2003,《从SARS看金融风险管理》,《经济日报》第6期
2002,《美国金融体系中的支付系统》,《金融时报》第2期
2002,《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规范研究》,《中国科技部》第12期
2001,《银行间国际结算中的中心汇票》,《金融时报》第6期
2001,《女性消费品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经济经纬》第3期
2001,《卓而不群的金融学》,《国际金融报》第4期
2001,《技术经纪人要懂得金融知识》,《金融时报》第5期
2001,《银行间国际结算中的真实账户与镜子账户》,《中国财经报》第5期
2001,《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软件业发展》,《经济研究参考》第6期
2000,《女性消费品市场与经济增长》,《河南省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第1期
1997,《对电子货币的认识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12月

上一篇:《G20普惠金融新指标新发展》
下一篇:《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目标及实施》

培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