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搜索引擎

《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今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思考》

内训讲师:潘建雷 需要此内训课程请联系中华企管培训网
《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今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思考》内训基本信息:
潘建雷
潘建雷
(擅长:)

内训时长:1天

邀请潘建雷 给潘建雷留言

内训咨询热线:010-68630945; 88682348

内训课程大纲

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今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思考

主讲:潘建雷

【课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科学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命题,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基层治理效能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集中呈现。国家治理的宏观战略与制度安排的落地生根,需要社会微观治理的充分参与。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神经”,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关乎党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化解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构建了社区居委会、社会机构、志愿服务者有效协同的联动机制,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国的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正在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课程收益】

此次课程以大历史的视野回答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尝试回答以族权、绅权、政权为核心的传统乡村治理秩序瓦解之后,如何基于新的权威要素重建乡村治理秩序?这是当代乡村振兴的难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更是近代中国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本课程尝试以大历史视野梳理勾勒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治理秩序的结构图景与变革理路,剖析政权、族权、绅权、财权、强权、民权在传统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前期、改革开放以来等四个时期的乡村治理版图中此消彼长的角力过程,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治理秩序的历史条件与现实可能。

【课程对象】

企业的管理层、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和领导干部

【课程时间】

半天(3小时)

【课程大纲】

一、族权、绅权、政权:传统乡村的共治秩序

1.族权:家族是乡村自治的主要组织实体

2.绅权:士绅是传统乡村的中流砥柱

3.政权:保甲制度是政权的乡村代理

4.宋代保甲制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
二、废科举、革旧制、做试验:稳定秩序的破碎

1.绅权的衰退:科举制的废除与农业相对获利能力的持续下降

2.政权逐步下沉:未能有效确立权威

3.强权凸显为乡村社会的主导力量

4.族权在社会激变时期得到强化

5.民权以动员式农会为载体初登舞台

三、政制统合社会:建国前期重塑乡村治理秩序的努力

1.政权:通过“土改”向乡村渗透

2.黑恶势力与士绅的覆灭:政权的绝对权威

3.政权重置基层代理人

4.政权精细的地方建制

5.民权:农会的“用”与“废”

6.族权与绅权的革命

7.政制统合社会

8.党组织向基层下沉

四、党的一元化领导与多元权威的并立:当代乡村治理格局的新动向

1.党的领导居主导地位。

2.家族复兴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秩序的重要力量

3.财权之于乡村治理秩序的影响力日渐凸显

4.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改变个人与村集体的关系

5.民权得到彰显

6.强权:恶势力死灰复燃。

7.宗教势力兴起是当前中国乡村的新动向

五、新时代乡村治理秩序的思考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强化基层群众依法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

3、是完善微观治理的立法与执法


讲师 潘建雷 介绍

上一篇:《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篇:《延安整风运动与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次理论自觉》

培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