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搜索引擎

企业转型升级与质量管理

内训讲师:刘光明 需要此内训课程请联系中华企管培训网
企业转型升级与质量管理内训基本信息:
刘光明
刘光明
(擅长:企业文化 管理技能 )

内训时长:1-2天

邀请刘光明 给刘光明留言

内训咨询热线:010-68630945; 88682348

目前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企业质量竞争力不强,国家质量竞争力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本文力图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企业和我国实际,对我国企业和国家质量竞争力的提升工作提出一定的策略建议。
(1)本文在研究企业质量竞争力时,分析了影响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因素指标,构建的一套企业质量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利于企业正确合理地评价自身及竞争对手在整个市场上的质量竞争力情况。而且,结合企业质量竞争力这些指标,本文提出了企业提升质量竞争力的思路,这些思路可指导企业从各方面入手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自身的质量竞争力。
(2)本文在研究国家质量竞争力时,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国家质量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利于我国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改善国家质量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且,本文对中国的国家质量竞争力提出了客观的评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提升国家质量竞争力的策略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出台宏观质量管理举措提供一定的借鉴。
企业质量管理与中国国家竞争力,主要包括微观企业层面的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的评价、提升策略,以及宏观的国家层面的质量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提升策略等。


内训课程大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高,质量内涵也随之不断变化、发展。总体上说,质量的概念主要有:“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广义质量”三种概念[3]。早期学者从生产角度出发,强调产品的自然属性,把质量定义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之后学者,从用户使用要求出发,强调产品的社会属性,把质量定义为产品的适用性,适用性是指产品使用时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的目的或者反映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后来不少学者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这两种概念进行综合,对质量做了更广泛的定义,即所谓的“广义质量”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即通过强调对企业的全面的管理及全员的参与来管理企业的质量问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费根堡姆与朱兰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产品质量不应只注重于产品的一些基本功能,还应该关注于产品的其他特性如产品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环保性等。1956年,费根堡姆发表了《Total Quality Control》一文,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1961年,他出版了名为《Total Quality Control》的著作[24],这一著作的诞生标志着质量管理由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费根堡姆提出质量管理不应只局限企业的生产过程,而应更广泛地从企业所有的范围上去管理,如营销环节、设计环节、供应环节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不局限于采购统计分析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很多国家的企业引进此思想后,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创新。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逐渐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主流思想,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全员的参与,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的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并通过对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质量管理进入了现代质量管理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以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基础,全面提出了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使企业经营走向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5]
随着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明显,随之而产生的国际贸易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从1982起国际标准化组织陆续提出ISO9000系列标准,目前全球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多达数百万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的标准化,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标准,规定了企业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26]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克劳斯比提出“零缺陷(Zero Defect)”管理思想,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27]克劳斯比的零缺陷质量改进过程可概括如下:①质量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优秀;②质量保证的目标在于预防,而不是评估合格率;③对工作的标准要求是零缺陷;④以不合格付出的代价来衡量质量,而不是用不合格的百分比来衡量质量。[28]零缺陷思想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高且严格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零缺陷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加精细。
六西格玛管理(6σ)是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一种用于测量百万次操作中的出现的错误的一种统计。通常,1σ表示68%的产品合格,2σ表示95.4%的产品合格,3σ表示99.7%的产品合格,6σ表示99.999997%的产品合格,也就是说在百万次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仅允许出现3.4次不合格,这种要求就相当于零缺陷的要求。摩托罗拉公司首先倡导采购六西格玛方法来管理产品质量,并推出了《六步实现六西格玛实践指南》指导六西格玛的推行,[29]这是推行6σ管理的实践总结。摩托罗拉公司也通过推行6σ管理,将其产品的不合格率由4.5σ提高至5.5σ的高水平,并因此节约了2.2亿美元的成本,产品质量水平得到大幅的提升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通过六西格玛管理,企业可转变质量改善的观念,深挖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去解决异常,做到产品质量水平的零缺陷。
国外有众多学者就质量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Saraph(1989)等人提出了78项质量管理工具的评价框架,用来测量和评价质量管理的某些技术和工具在企业得到应用的情况。[30]
1993年设立的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MBNQA)以企业的经营结果为焦点,基于结果的取向要求,建立了包括领导、战略规划、关注顾客与市场、信息与分析、关注人力资源、过程管理和经营绩效共7个要素的评估框架,旨在帮助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并使成功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分享经验,它属于一种自我评价的工具,因此不适于对指标的动态测量。[31]
Flynn(1994)等人将企业作为分析单位,提出了包括高层管理支持、质量信息、团队潜力与团队、顾客相互作用、过程管理、洁净度和组织选择等内容的质量评价指标。[32]
Powell(1995)开发了一个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详细测量工具,涵盖12个变量,包含47个最终指标项目。[33]
Ahire(1996)等人根据对371个制造企业的调研,确定了基于集成式质量管理的12种管理结构。Black和Porter基于对MBNQA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包含39项问题的清单。[34]
Zeitz(1997)等人提出了一个测量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的定量研究工具,以便为企业文化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持。[35]
Kumar(2002)探讨了质量竞争力评价要素,认为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是由9个质量要素和56个质量子要素组成,并构建了质量意识—部门—质量因素3段变量,据此给出了用于质量竞争力测评的复合矩阵方法。[36]
唐晓芬等学者(2005)对质量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由4个质量要素和28个指标组成的质量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较典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是采用了神经网络测评方法,通过与标杆企业的对比来评价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水平。[37]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质量竞争力课题组经研究得出质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分别为顾客与市场、战略、过程和绩效。质量竞争力集中体现在由顾客价值和绩效所产生的比较优势,而战略与过程则是创造这种优势的动力和源泉。质量竞争力产生于两个循环中,分别是经营绩效实现的循环以及顾客价值实现的循环。[38]
赵刚(2007)包括产品质量竞争力和质量管理竞争力两个方面,其中产品质量竞争力应即可包含产品也可包含服务质量竞争力,赵刚提出了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三层构成因素:根源层、支持层和表现层。其中,根源层主要包括质量方针与质量战略、质量意识与质量文化两个方面;支持层贯穿于产品设计到消费的全过程,包括营销能力、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过程控制能力、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及用户服务能力;表现层是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属于产品与消费者接触过程之中或之后由最终客户评价的产品质量要素,其结果很大程度上由根源层和支持层决定。[39]
唐国红(2009)提出了质量竞争力概念模型。即质量竞争力由顾客价值、质量战略、资源、过程控制和质量效益共五个方面构成。其中,质量战略、资源和过程控制体现的是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基础能力,顾客价值和质量效益来源于这些基础能力。质量竞争力通过基础能力实现顾客价值,并最终体现为企业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唐国红提出了质量竞争力评估体系,包括顾客满意、人力资源等11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40]
著名学者Domingo(2OO2)提出了“全球性竞争力始于质量竞争力又终于质量竞争力。在努力寻求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之前,必须首先获得质量竞争力。[41]
挪威的Jan Fagerberg教授在研究欧洲经济增长的衰退问题时,面对增长乏力的欧洲经济,提出了“提高质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欧洲经济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42]
2000年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组织进行了对上海地区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将质量管理展开描述为“领导”、“战略规划”、“顾客与市场”、“信息管理”、“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绩效“等7个要素共117项内容并随机抽样调查194家企业,对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通过回归分析和归一化处理,最终确定各要素的重要度。

讲师 刘光明 介绍
  中华企管培训网特聘讲师,199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第一届博士后,中国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唯一一名的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誉为中国企业文化第一人。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韩国三星集团企业文化总顾问。
 
主要著作:
  出版有关的个人专著40余部,有:《企业文化》(第五版)、《企业文化案例》(第三版)、《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导入》、《经济活动伦理研究》、《商业伦理学》、《商业伦理案例》、《企业信用-伦理、文化、业绩等多重视角的研究》、《企业文化塑造》、《常德传与青岛港》、《现代管理公需教材》、《企业伦理教程》、《企业伦理案例》、《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中外企业文化案例》、《商业伦理案例》、《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问题研究》、《形象工程》、《中华古代家训》、《沙孟海书学研究》等。译著有《动力营销》、《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等多部。
  其中《企业文化》、《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企业文化案例》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韩国、日本、美国芝加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出版。
  多年来,韩国成均馆大学、美国芝加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多次邀请刘光明到该校讲企业伦理的课程。
  由中央电视台2套摄制,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光明主讲的8小时光盘《如何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在同类光盘销售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任职经历:
  刘光明兼任国际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研究会(柏林)常务理事、中国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企业文化中心主任、中美企业形象及经济伦理交融中心(芝加哥)常务理事。曾为国内多家公司、机构实施过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系统工程,并主持过5项全国性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活动。代表中国出席过多次国际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会议并获多项国际奖项。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新闻单位进行过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经济日报》作过主题报道和专家访谈。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邀刘光明博士编写制作《企业文化实施工程》系列科教片。参与撰写《中国传统道德》三卷本。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作者编写的著作上下题写“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等题词。此外,还在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起草《21世纪中外企业文化论坛》大会发言稿,并起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就企业文化答中外记者问》。具体情况如下:
 
一、主持和参加国内外重要活动和获奖情况
在1997年参加并主持中美国际企业文化研讨会。
在1998年参加并主持国际华商企业文化研讨会。
在1999布拉格国际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年会上获CI导入创新奖。
在2000年柏林国际企业文化年会上获实施企业文化工程特等奖。
于2000年6月在中南海为李铁映起草《21世纪中外企业文化论坛》大会发言稿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就企业文化答中外记者问》。
2001年1月参加赫尔辛基国际企业文化年会
2001年7月参加柏林国际企业文化年会
2002年11月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企业营销大会
2003年12月参加中国企业信用标准化论坛
2004年8月参加华沙国际企业文化年会
2005年10月参加悉尼国际企业文化年会
2006年1月参加TCU美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2007年1月参加TCU澳洲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2007年7月随国家领导人考察杭州西子联合控股公司
2007年10月随国家领导人考察青岛港
2008年1月参加TCU欧洲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2008年3月参加英国曼切斯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2008年4月推荐青岛港常德传、西子联合控股公司王水福获联合国终身成就奖。
2009年3参加TCU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论坛,推荐金誉公司李中灵获联合国终身成就奖。
2010年5月出席东京稻盛和夫国际企业管理高峰论坛。
2011年1月出席首尔全球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业应对策略论坛。
2011年3月出席伦敦国际经济伦理高峰论坛。
2012年1月出席约翰内斯堡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2012年3月出席纽约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
2012年5月出席新加坡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2012年12月出席开罗全球契约高峰论坛。

二、科研获奖情况:
《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奖》
《中国企业文化理论创新奖》
《中国九五科学技术成果奖》
《中国十五科学技术成果奖》

三、主持各类课题情况: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多重信用问题研究》等。由刘光明博士主持指导实施的荣事达CI整体导入中,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企业自律宣言》在《经济日报》上全文整版刊登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新闻单位进行了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等作了追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此外,还先后主持了农行总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保险总公司、华能、国家电力、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整体实施计划等多项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课题。

上一篇:生产品质管理技巧
下一篇:APQP先期质量策划

培训现场